top of page

To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

2017

《七十種笑》

肢體音符舞團 / 水源劇場

CHI WEI

2017

《四氣五味》- 酸

InTW舞影工作室 / 納豆劇場

Are You Happy? Norah

2016

《快樂嗎?諾拉》

InTW舞影工作室共同編創 / 納豆劇場、仁安醫院

iShade

2015

《相》

肢體音符舞團《木目蒙》/ 牯嶺街小劇場

2017保加利亞黑盒子藝術節受邀演出 / 普羅夫迪夫戲劇院 

Question!

2014

《暗室的角度》

三十舞蹈劇場駐點創作計畫

Barbecue at Home

2013

《萬家香》

肢體音符舞團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Corner Shop

2012

《叮咚!》

肢體音符舞團 / 文山劇場

Couplet

2012

《對句》

爵代舞蹈劇場《加官晉爵》發表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Mr.T

2012

三十舞蹈劇場《偶遇T先生》發表 / 文山劇場

Lively Night Market

2011

《七里香》

肢體音符舞團共同創作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Please reload

評論
  • 舞評家鄒之牧於PAR表演藝術雜誌發表:《七里香》最成功的地方,便在它自由遊走、進出於寫實搞笑、詩意抽離與社會批判之間!深入挖掘主題之餘,很少看到年輕人能這麼不過於試圖「文以載道」,而依然貼近自己的生活、呈現觀察!(2011.11)

  • 舞評家鄒之牧於中國時報新藝見評論《叮咚!》:林小得的好心,我覺得是他最大的資產!作品充滿了溫柔的胸襟,悲天憫人之餘,同時還有著突梯的幽默感與開放的態度,精銳的觀察之下,是堅定的包容與瞭解......。他作品裡沒有舞壇慣有的憑空說夢;說理,也盡是謙卑溫婉地道來。(2012.11)

  • Taipei Times:《萬家香》完整地呈現現代家庭的各式面貌......舞者表現優秀,且從觀眾的反應看來,這齣舞作明顯的觸及他們對家的感受。(2013.11)

  • 舞評家樊香君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暗室的角度》耕耘了得以繼續發展的幅度,顯露走出地下室、穿出巷弄間、於喧囂城市車拚的潛力。(2014.07)

  • 舞評家貧窮男:「相」字面上所蘊含的意義十分豐富,編舞也逐一拆解,一開始以報紙掩蓋裸身,揭開了整個作品提出的質疑,新聞與肉身,是表象還是真相?透過一通電話上達天聽,官方象徵的女性與西裝男象徵著也許名嘴也許媒體,以曖昧的探戈,若即若離的糾結,暗通款曲的暗中往來,以實事的牽動全民的事件,鉛水、牛奶、污水、阿帕契等事件,堆砌出真相的議題,相互影射。之後出現的面具,呼應著一開始的報紙下的肉身等等。(2015.11)

  • 舞評家貧窮男:《快樂嗎 ? 諾拉》充分利用了二樓的各種空間,藍色與木頭色的兩扇門,也成了兩位女舞者服裝的顏色,分別代表了妻子與護士兩戶,圓窗也象徵了安息之所,加上以嬰孩照片為主軸的三處裝置創作,是個迷人又完整的作品。(2016.08)

  • 舞評家鄒之牧:《快樂嗎 ? 諾拉》三人良好的舞蹈肢體、訴說了一切的服裝用色與場地密切融合、每一動作/表情都已作進裡去的用心,讓我深深覺得就算是在觀賞一件抽象的現代舞也不為過;而其中濃烈的戲劇性,又讓我們知道這是在講述一樁愛恨情仇的時光故事,使得看他們的呈現,是件賞心悅目的樂事!(2016.08)

  • 保加利亞記者兼部落客 Elitsa Vassileva:美麗又平實的亞洲身軀,融合古典芭蕾、探戈及武術,展現優雅及輕巧的肢體語彙,《iShade》無聲地描繪出對當代政治、社會及生態的多層次批判。(2017.06)

  • 保加利亞戲劇評論家Penka Kalinkova:《iShade》結合武術、探戈及當代舞蹈,緊扣社會問題的主題。無可挑剔的舞蹈技巧更是令人驚艷。(2017.06)

 

  • 舞評家David Mead於Seeing Dance評論:This was rather nicely dark at times. Just my sort of thing! The cast of five were all rather impressive as they pulled back the curtain, revealing the truth behind their laughs and smiles.(2017.11)

  • 文字工作者姚立強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七十種笑》上半場〈硬笑笑印〉揭露「笑」在當代(網路)社群的異化,似活屍災變,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表裏交涉,讓「笑」演化成複雜的人類集體心理與文化檢查機制;下半場〈微笑貓,裝笑微?!〉則企圖捕抓笑的展演,具有難以掌握的流動性,一閃即逝。(2017.11)

  • 舞評王昱程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七十種笑》少見地採用精密的編排,在角色的變換當中,利用了兩種身體的長處,在上半場形成一種辯證式的身體敘事,也就是技巧本質上的操控與不使用技巧的不受控交相作用,而在下半場則透過小丑的身分揉合兩種身體的特質。但,臉部表情也許是臺灣舞蹈的共同稀缺,有趣的是,臉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在人的知覺系統當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編舞者試圖將笑的表情納入動作設計的一環。(2017.11)

bottom of page